为深入推进全省水利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切实把水利厅党组前期加强党史理论学习教育,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成果转化为助推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动力。5月13日,水利厅党组中心学习组党史教育专题学习(扩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在认真听取党史教育专家刘伟教授的党史教育辅导课后,深入分析研判新时期新阶段四川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了新时代实现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的“3226”总体工作思路。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郭亨孝主持大会并作主题报告和总结讲话。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强言解读《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汇报稿)》。李启兵、李勇蔺、王华、刘辉、谭小平、梁军、赵斌、权燕等厅党组中心学习组成员及在职厅级干部出席会议。
会议要求,坚持一个“指导思想”,服务“一个大局”,紧密结合盆地腹部区与川西北片、川西南片、秦巴山片、乌蒙山片“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区域特点,突出抓好重点区域主战场,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大供水目标”,着力构建“两大体系”(以引大济岷和长征渠引水为骨干、“五横六纵”生态水网为骨架的完备的水网体系和科学、法制、高效、规范的现代化水管理体系),始终坚守水生态安全和水旱灾害防御“两条底线”,以“推进大发展、推动大突破”为主基调,以“一年打基础、两年强推进、三年上台阶、五年大突破”为总体工作目标,重点抓好六大方面的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水文、水资源、水生态和水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完善水文工作体系和监测站网体系,加快水资源监管体系建设,弄清影响或涉及水“质”的本底数据资料,全面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为防汛抗旱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全力推进水网工程体系建设。坚持“近水优先、北水南补、西水东引、多源互济”的水资源配置原则,构建完善以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两个特大型世纪工程为骨干、“五横六纵”为骨架、覆盖“八江三河”的城乡供水工程水网和防洪排涝网,形成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省市县到乡到村水网充分衔接、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的水网体系。
三是全面提升水管理能力和水平。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快推进《四川省河湖长制工作条例》《四川省水资源条例》《四川省水文条例》等立法进度,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创新社会资本引入和工程建设投融资机制,开展跨界河流生态补偿、征收水资源税、试点洪水保险等,建立用水调水指挥系统、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指挥系统和水利建设项目监管、河湖生态流量监管及水土保持监管等平台。
四是坚守水生态安全红线和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以河湖长制为主要平台和抓手,以“五大体系”为基础,在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考核、强化暗访、聚焦突出问题、完善督查机制、建立长江保护法省级协调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化,扎实做好“一河一策”,突出抓好“5+9”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的立体监管模式。
五是全面深化水利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模式构建。在体制创新上,加强对内对外协调联动,梳理职能职责,找准边界和逻辑关系,确保职能清晰、分清主次,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在机制创新上,要大力推行跨市州大型水利工程省级水利部门牵头,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建设单位合作的“1+3”四方合作工程立项机制及省上牵头统筹、相关地方共同参与的工程建设机制和流域性的灌区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在城乡水务上,要根据城市供水水源的重要性,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用现代乡村水务来凸显水利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是大力发掘、传承和弘扬蜀水文化。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挖掘水文化。要尊重自然、着眼历史、立足实际、结合地方、面向市场,发挥水资源优势,弘扬水文化。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搭建水文化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都江堰校区等载体,打造具有水文化特色的文化地标。要推动更多优秀蜀水文化遗产走向世界,通过水文化进一步彰显四川水利的影响力和穿透力。